环境昆虫学报
主办单位: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
国际刊号:1674-0858
国内刊号:44-1640/Q
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》来源期刊
       首 页   |   期刊介绍   |   新闻公告   |   征稿要求   |   期刊订阅   |   留言板   |   联系我们   
  本站业务
  在线期刊
      最新录用
      期刊简明目录
      本刊论文精选
      过刊浏览
      论文下载排行
      论文点击排行
      
 

访问统计

访问总数:20985 人次
 
    本刊论文
七星瓢虫三四龄幼虫捕食四种蚜虫功能反应初步研究

  摘要: 根据七星瓢虫对不同寄主的捕食、衔接转移的特性,将三、四龄幼虫对棉蚜、麦蚜,大豆蚜、萝卜蚜捕食功能反应进行了试验,并分别建立了捕食功能反应数学模型。日最大捕食量三龄幼虫分别为866、716、864头和825头,四龄幼虫分别为1553、1218、1701头和1456头。同时,进一步试验验证瓢虫高龄幼虫转移时的捕食功能和特性,仍存在“抢食”和“补食”的现象。


  关键词:七星瓢虫;幼虫;捕食;功能反应;蚜虫中图分类号:S476+.2文献标识号:A文章编号:1001-4942(2013)04-0090-03七星瓢虫(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)是冀、鲁、豫地区小麦、棉花、油料、蔬菜等主要作物上蚜虫的重要天敌。据多年调查观察,七星瓢虫成虫、幼虫与各蚜寄主之间均存在明显的跟随现象,并形成各自生态位,同时发生量均受食物链的制约。冀南地区七星瓢虫主要在小麦、油菜田越冬繁殖,部分瓢虫在蔬菜温室内越冬。春季在麦田、油菜田控制麦蚜(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))、油菜蚜即萝卜蚜(Lipaphis erysimi Kaltenbach)的发生,而后迁入棉田控制棉蚜(Aphis gossypii Glover))的危害,秋季棉株老化后,又迁移到晚熟豆田和蔬菜田内,取食大豆蚜(Aphis glycines Matsumura)和菜蚜。


  1989~1990年,笔者曾对七星瓢虫成虫捕食功能反应进行了试验研究,2010~2011年又对七星瓢虫三、四龄高龄幼虫取食棉蚜、麦长管蚜、萝卜蚜、大豆蚜的功能反应进行了试验。


  33试验七星瓢虫高龄幼虫对不同蚜类的捕食功能反应,一是为掌握其在不同衔接作物上,不同蚜类之间的生物学特性,二是为生防利用提供依据,并进一步在大范围寄主上的系统研究探索方法和拓展信息。


  参考文献:


  [1]


  丁岩钦天敌—害虫作用系统中的数学模型及其主要参数的估计[J]昆虫知识,1983,20(4):187;20(5):232;20(6):287[2]张广学、钟铁森 中国农业昆虫——同翅目蚜科[M]北京:农业出版社,1986,252、260、283[3]吴伟坚,沈叔平,魏洪义,等 红点唇瓢虫对松突圆蚧的功能反应[J]昆虫天敌,1989,11(1):28[4]颜金龙 七星瓢虫捕食棉蚜和麦长管蚜及油菜蚜功能反应的研究[J]河北农业科学,1992,4:15


特别说明: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,非《环境昆虫学报》杂志官网,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。
版权所有 © 2009-2024《环境昆虫学报》编辑部  (权威发表网)   苏ICP备20026650号-8